奥古斯丁-巴里奥斯 1885-1944 巴利奥斯,在日本虽闻者甚少,但却以稀有的天才而著名,据说·塞戈维亚对他的才能也几乎坏着畏惧,以致连一首他的作品也不曾弹过。 巴利奥斯于1885年8月29日,生于巴拉圭的圣弗安·巴迪斯达。自幼儿时代开始,就显示出对节奏与和音的敏锐反应,在这一国度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音乐,甚至也可以看到基督教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斑牙音乐与当地土著民谣的混血状态。
巴利奥斯,当然也在此一环境中长大。其后的不久,似乎才开始拥有了独自的理论。幼时,他最初和格斯塔波-索沙学习吉他,理论则向尼可利诺-贝伦格利尼学习。其后,他便自己当老师并研究巴赫的作品。因此·在巴里奥斯的作品中,受巴赫影响的曲目也经常可见。 30岁时,他开始决心做一位吉他演奏家。于是,便开始了作曲与演奏活动。在此之前,他的文学成就也早已深入人心,称为《波西米安Bohemian》的诗集,也是全国人民所喜爱的作品。 塞戈维亚曾建议巴里奥斯前往欧洲,而在欧洲开演奏会的巴里奥斯,获得了吉他的魔神的称号,而受到无比的惊叹。
1928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尔汉迪那音乐厅进行最后一次的公开演奏会后,便引退并担任萨尔瓦多音乐学院的吉他科教授,1944年8月7日,逝世于圣-萨尔瓦多。
他的主要作品有《悲伤的鸠罗曲》《巴拉圭舞曲》b小调练习曲、A大调练习曲《大圣堂》、《蜜蜂》、《祈祷》、《噢!我的村庄》和《再会的同忆》等。
其中,《悲伤的鸠罗曲》是在巴西,《安迪纳组曲》和《察巴泰亚多舞曲》和《噢!我的村庄》是在巴拉圭所谱的作品,而《大圣堂》是以宗教性的灵感所作。 他具有高度幽默性的人格,没有太大的欲求。但作品中很多时候确表现出,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的情感。当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其南美出身并成为吉他演奏家的背景,
今日,已成为世界性演奏曲目的巴里奥斯作品,之所以被喜爱,想必也可以说是其风格的原因。比如,《悲伤的鸠罗曲》中感伤主义的优美旋律。 以上各曲之流畅的写作风格,也是欧洲吉他演奏家眼里所看不到的另一世界。 |
吉他之家版权声明:本站图谱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自制 仅供参考与交流,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若侵权请告知!
www.798com.com|联系我们|广告合作|吉他之音|吉他之家 ( 京ICP备12000409号-4 )
GMT+8, 2025-9-13 1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吉他之家
© 2017-2022 Comsenz Inc. & 吉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