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吉他之家 吉他头条 查看内容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一点乐器反而却听不懂音乐了?

2019-8-19 20:48:20| 发布者: 吉他谱站| 查看: 799| 评论: 0

摘要: 道,思想、核心和理念。法,规则、法律和方法。术,技术、做法和技巧。器,器具和工具。“道法术器”的说法和争论由来已久,几乎适用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反映出一个人行为和认知的层次,用来衡量艺术欣赏也极 ...

道,思想、核心和理念。法,规则、法律和方法。术,技术、做法和技巧。器,器具和工具。“道法术器”的说法和争论由来已久,几乎适用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反映出一个人行为和认知的层次,用来衡量艺术欣赏也极恰当。

自从建了“一路有家驹”,成蹊有幸结识了不少热爱音乐的朋友,其中有很多是乐器爱好者,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音色和弹奏方面的知识,可遗憾的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我困惑的反例,并不是每一位懂乐器的人都懂音乐,他们学了乐器却又被乐器所困,反而听不到音乐作品的本源之美了。

曾有位歌迷在公众号上留言说,想要听懂黄家驹的歌,必须要先学吉他,否则根本就听不懂。你肯定猜到了,他是一位吉他爱好者。记得当时我与他发生了争论,我当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在一首音乐作品里,听众与作者完成对接不需要什么特定的门槛,只要你沉浸地欣赏了,作者的感情和想法你就可以get到。

后来又陆续收到过不少类似的质疑和抨击,比如,连乐理和乐器都不会,你写的哪门子音乐欣赏?这首歌的旋律构成你知道吗?扒过谱吗?琶音、滑音、勾弦、击弦、拍弦、揉弦你懂吗?Fender和Gibson的电吉他音色区别你能说出来吗……

看到这些人的言论不禁好笑,在他们看来,必须先满足了某些条件然后才有资格去欣赏音乐,只要不懂乐器、乐理或弹奏技法就不配听歌,否则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想起张亚东评价窦唯的一段话,“在创作Don't Break My Heart时,窦唯其实是不太懂和声的,他编曲不是靠技术完成,而是靠感情和感觉去衔接。”如果按那些技术至上或乐理至上的人的说法,窦唯连听歌的权利都没有,写歌更是不自量力自取其辱。

Beyond乐队的第一张专辑《再见理想》,问世即是传奇。当时黄家驹与队友们的磨合时间并不算长,家驹并非音乐科班出身,几个人的演奏技术也不如日后纯熟,作品随处可见原始和粗糙,难道说这些歌就都是劣等品?家驹就不配玩音乐?

一个人手里握着一支很名贵的笔,字也写得龙飞凤舞,他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么?一个拥有满屋子名牌吉他的吉他手,而且弹奏技术高超,他就一定能写出打动世人的经典音乐么?

在音乐的世界里,技术不是不重要,而是底线!乐手们不一定个个都是演奏大师,但技术要够用,配合要到位。

音乐创作也好,音乐评论也罢,乐器和乐理只是辅助,在过度追逐和攀比技术的同时,某些人似乎忽略了更本源的东西,比如情愫,比如好听,比如被打动。

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为透彻,先来看一段乐评吧。

“一段精彩的木吉他分解和弦拉开了歌曲的序幕,在这里,Jimmy Page第一个和弦没有用传统的第一把位的am和弦,而是使用了第五把位的和弦,使音色更为亮丽而又不失哀怨,接着一个am7和转位大c和弦紧跟着大d和大f和弦,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就展现在大家得面前了。”

这是一段对「Stairway To Heaven」的乐评,显而易见,这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乐评,至少不是所有人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因为它太过于纠缠技巧。弹吉他的人看到这段话也许会有些收获,但对于普通欣赏者而言,这无异于天书。

部分学了乐器的人为何终被技术所困呢?一是会了乐器便有一种优越感,于是喜欢刻意提高门槛,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存在。二是先入为主,比如学的是贝斯,那么听歌时只听或主听贝斯,耳朵变得不再纯净,听觉和眼界被限制住了,所以无法领会一首歌的其他妙处。

需要说明一点,学习一点乐器知识,对音乐欣赏当然有好处,起码可以更立体更直观地领会编曲,但如果因为学了这些知识却深陷技术的漩涡不能自拔,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凡是艺术作品,其美感都具有相通之处,我们欣赏的重点恰恰就是这些相通之处。

一幅国画出现在眼前,只去关注笔锋、用墨等表面的技术指标,而忽视深层的构图创意和整体意境,那么这种欣赏方式无异于买椟还珠。

对一首歌也是如此。与其瞪大双眼追逐乐手的吉他牌子、风骚的舞台步伐和帅气的点弦动作,倒不如将欣赏重点放在音色搭配、演唱特点、感情变化、作品曲风、旋律走向、节奏营造和伴奏的衔接对话上。

成蹊始终认为,音乐是开源的,任何人都有资格欣赏,而且不同的人能欣赏到不同的点和面。能够在某种特定的情愫下与艺术家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我们永远无法百分百精准了解作者的想法和创意,然而却能与之无限接近,并在接近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不断获益,这恐怕是音乐的最大魅力和价值吧。

我个人的听歌习惯是这样的,这算不得什么标准,因为欣赏习惯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1、作品的整体感受,包括色调、情节、感情和共鸣。

2、各乐器之间的前后呼应和高低镶嵌,以及乐器和人声的默契配合。

3、乐器的音色和变奏之美,结构设计的巧妙,情感的发展变化。

4、局部华彩的亮点,如riff段、solo段、底层音、和音等。

5、体验两种律动。一种是节奏行进营造出的有规律的律动,另一种是作品带来的感官和神经刺激,更像是化学反应。

6、歌词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试着在不看资料的前提下,揣摩和感受音乐人的创作背景和初衷。

音乐人受到某种触动后产生创作冲动,很自然地写下作品。聆听这样一首佳作,听众是在感情世界和精神层面与作者互通有无,体验着独一无二的韵律美感,你听到了作者的想法和心声。听到了,理解了,思考了,共鸣了,这便是欣赏。

假如此时再用“道法术器”来解释一下音乐欣赏,相信大家一定会有醍醐灌顶之感,四个层次是由高到低的,咱们倒序来感受一下。

器,器具和工具。

“哇,主唱的衣服太靓了,鞋上的钉子也超酷。吉他手那把电吉他简直帅翻,你知道吗?那把吉他是限量版的,全球只有50把!”

术,技术、做法和技巧。

“他是我见过的弹得最快的键盘手,每次弹琴时,他的表情和动作都很狂躁,绝对的技术大牛,他的水平够其他乐手追一辈子的。”

法,规则、法律和方法。

“为了效果不致于太幽暗,这首歌虽然是以小调来创作的,但尽量避开了 La和Fa。编曲时故意没有使用大提琴,而只用了合成器来渲染,节奏不是特别快,所以才没那么悲伤。”

道,思想、核心和理念。

“谱写旋律时,作者的心情一定绝望到了极点,处处弥漫着忧郁和压抑,但乐器音色里分明还透出一股倔强。当情绪推进到高潮部分时,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预示了结果一定会柳暗花明。”

止步于法术器的层面,丢开最核心的道,相当于游离在浅层和表面,很难触及艺术的本质和精髓。

目前有一种现象正在逐渐抬头,不少歌手、音乐人、乐评人和歌迷一味崇尚技术至上,认为技术越好的歌就是好歌,各种速弹、高音和前卫音色玩得很溜,然而却不怎么重视情感、内涵和共鸣。此类歌曲,一批接一批的出现,又一批接一批的消失。

有些音乐,注定无法成为经典美味,只能是昙花一现的速食罐头。



路过

吉他之家版权声明:本站图谱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自制 仅供参考与交流,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若侵权请告知!

最新评论

www.798com.com|联系我们|广告合作|吉他之音|吉他之家 ( 京ICP备12000409号-4 )

GMT+8, 2024-4-20 05: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吉他之家

© 2017-2022 Comsenz Inc. & 吉他之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