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他大概是迄今設計最完善的乐器。从 16世纪 西班牙和英國的宮廷到今日巴西小鎮或洛杉机 的录音室,吉他不但留傳下来 ,而且日益普及。 没 有任何一種樂器,能像吉他一樣具有群眾魅力;現代吉他大師,例如古典吉他大師威廉斯(Julian Bream)、著名摇滾樂手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諾普弗(Mark Knopfler)、克拉普頓(Eric Clapton)等,更將人們不拘时 空地相互结合。
吉他在發展成今日的保罗式、史特拉托卡斯特式及吉布森式等摇滾樂用的吉他之前,曾歷经 多次變革。然而它与 最初西班牙南部山区 安达 魯西亚人在跳佛拉明柯舞时 所使用者,並無太大的差別。
这種樂器設计 簡單,但好的吉他製作旷 日費时 ,而且價值千金。理想的吉他背板及側板應用花梨木製成,以雲杉木為腹板,烏木為弦桥 ,桃花心木為琴頸,尼龍及鋼絲混為六弦。但是我们 和好友相處时 ,用來弹 奏助興的吉他,大多是用普通的木材製成的。
古典吉他音域極廣,杰 出演奏家所能彈奏出的效果更是驚人。他们 的妙手在琴格上飞舞,就會贏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讚歎。耹聽西班牙作曲家的吉他作品,会使人想起鬥牛勇士的丰采、南美洲的平原和山岡,以及安达 魯西亚山區的佛拉明柯舞者。
吉他的發聲原理
吉他有六根弦,指板上通常有二十个 弦橋(或稱指格),音域為四个 八度以上。用手指撥弦振動而發聲,可以單獨彈出一个 音,也可掃奏和弦,由音箱產生共鳴。電吉他完全靠電子擴音來發聲,古典吉他则是靠撥弦的強度来 決定聲音大小。

小提琴
一般人在提到所知的乐器時,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會把小提琴擺在前幾位。它清脆的聲音,人人耳熟能詳。它的音質多变,在管弦樂团 佔有主導地位。
小提琴是所有乐器中最為人喜爱 的一種,優美的音色和出色的情感表現,實在是獨奏最理想的乐器。近幾世纪 来 ,小提琴一直大受演奏家和聽眾歡迎。此外它在交響樂和室內演奏器中扮演一个 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所有現代乐器中,小提琴可說是最簡單的一種,主要的部份包括一个 上過漆、光滑、中空的木製共鳴箱,以及一个 長長的琴頸;四条 絃紧 绷 绷 地架在琴頸上。这 種曲線優美的設計,並不祇是徒具裝飾的功能,其大小的比例完全是依据 聲樂學設计 的。小提琴的外形雖簡單,结构卻可細分成七十个 部份。
小提琴的存在可遠溯至西元1550年,至於何时 成為有地位的乐器,则要追溯至1600年左右了,當時它第一次以標准的姿態出現在義大利的歌剧 交響樂团 裏。到了1626年,法王路易十三在宮中組织交響樂团 ,小提琴的地位因而再提高,自盧利以后 ,它的聲譽更為卓著。
f在早期,由於小提琴的絃太粗,而且架得太鬆,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在十八到十九世纪 之间 ,小提琴製作技巧得到小提琴作曲家韦 發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启 發而大有 改進。他们 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时 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因此改用較細的絃,而且把絃拉得较紧 ,以使演时 能發揮得盡善盡美。其他細小的改變是小提琴 的內部結构和指板,以便承受額外的拉紧 。
於是,演奏的水準大大提高,不仅节奏流暢,而且能闡釋曲中的意義。左手奏技巧已漸臻完美,而新指法亦不斷推陳出新。
在十八世纪 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取代抵著胸部或锁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纪 末期弓絃也有顯著的改善,弹 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十八世纪 末期,小提琴已建立現代的形式,中世纪 的小提琴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因帕格尼尼(1782~1840)而大放異彩,他出神入化的 演奏,令聽眾如痴如醉,幾近歇斯底里的境地,有人譽之為「小提琴之王」,诚非過譽。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創作了許多复杂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是音樂界名手的最 有挑戰性的项 目和灵 感的泉源。
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项 目,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后。現今一流而為聽眾熟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有:海飛滋、史坦因、曼紐因、佐克曼等。
在地中海沿岸各国 ,小提琴是浪漫抒情的象徵,乐手在小餐館桌旁用它来 取悦 年輕的情侶;同时 ,它也是跳舞时 的良伴,幾乎所有傳統舞蹈均以小提琴伴奏。在中世纪 时 期的欧 洲,常見吟唱詩人一边 歌唱一边 拉奏弦樂器。
小提琴是最能表达 感情的乐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来 唤 起聽眾的共鳴。藉著不同的演奏方式,小提琴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產生柔和的 琴聲,营 造安静詳和的氣氛,亦可發出如童聲高音般的纯 淨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產生充滿怒意的刺耳效果,用來描繪暴風雨過境或暴亂場面。
手指沿琴弦滑动 按压,则可以為悲傷的音樂增添令人感到顫抖的效果。以指撥琴弦產生短促明快的聲音,则与 轻 快的氣氛相互呼應,常用來描繪舞蹈或雨滴落地時的情景。
近年來,小提琴成為現代流行乐及爵士乐爱 用的乐器之一。許多摇滾樂手及流行乐器手已棄用音響合成器,把音樂改編成採用大量小提琴的管弦乐曲,以創造比较柔和的效果。
小提琴的發聲原理
拉弦或撥弦可發出聲音。琴身內部的空氣藉此產生振動而發聲,稱為共鳴。
四条 琴弦自小提琴的底部延伸,跨過琴馬,至指板尾端以弦軫固定。調音方法是扭動弦軫以調整琴弦的鬆紧 。
琴音的高低決定於琴弦的大小、粗細及張力。愈短、愈細、愈紧 的琴弦,所產生的音愈高。起初琴弦以羊腸製成,如今多半用合成材料取代。

大提琴 大提琴16世纪 末葉便有了,前身是15世纪 的古大提琴( Viola da gamba),一種夾於膝间 演奏的弦樂器。古大提琴比大提琴小,也没 有那麼渾圓,其弓法与 大提琴弓法相同。
大提琴的英文原名Violincello,后 簡縮為Cello。体积 大概有小提琴兩倍,因而可產生高度共鳴。它和小提琴或其他弦樂器家族一樣,都有四根 弦,音域约 為四个 八度。演奏時轻 轻 夾於兩膝间 ,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计 有用弓毛拉弦、用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大提琴十七世纪 初期首度以伴奏乐器的姿態出現,在早期交響樂团 中和大鍵琴演奏中擔任低音部份,才在樂器當中建立重要地位。音色溫暖渾厚,在管弦樂团 中有时 与 低音大提琴合奏,突顯低音部;有时 则与 弦樂器中音部合奏,担任引導節拍的角色。
大提琴穿越管弦乐团 奏出如歌的旋律时 ,没 什麼能與之相匹敵的了,这也是大提琴最动 聽的时 刻。
許多作曲家寫了不少大提琴樂曲,韦 瓦第在創作时 ,亦十分偏重大提琴,賦予它与 小提琴相等的地位。大提琴的音色饒富变化,適合用於表达 各種情感。
十八世纪 初期之后 ,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奏目錄裏,包括巴哈的大提琴獨奏组曲,以及海顿 、德佛亚克、艾爾加的协 奏曲,这些音樂名家把大提琴的技 巧提昇到更高的境界。二十世纪 的大提琴家以西班牙卡爾薩斯最负盛名,其他重要的名家有佩利、傅尼愛、陶特李爾和罗斯託波維契。
大提琴的發聲原理
發聲原理与 小提琴相同,只是音高较低。乐器頂端的四个 琴軫用來調鬆調緊弦線以調音,而且必须 受得起外加的压力。
名人語录
大提琴就像一个 青春永驻 的美女,与 时 俱進的不是年歲,而是更苗条 、更靈巧與更綽约 。
|